細說泰國的-炒粿條 pad thai 泰文: ผัดไทย
「粿條」(guei diao 音: 貴刁泰文:ก๋วยเตี๋ยว),
這發音是不是有點像華語? 也很像台語?
是的!這正是從潮語直譯過來的語音,
意謂著粿條這種食物是華裔潮人移民在泰國飲食上的影響。
「貴刁guei diao」是一種以在來米粉+太白粉+地瓜粉+水混合成米漿後,
再一杓一杓淋在平盤上蒸成片狀,再切成條狀的米食製品。
以台灣來講,咱們常在客家庄吃到「貴刁」咱們把它稱作為「貴啊」,
客家庄的客語則呼之為「面帕粄」
(因為蒸熟之後白白薄薄的一片很像擦面的手帕)。
「貴刁」及「貴啊」或「面帕粄」都是雷同的東西,做法上厚薄略異而已
你去泰國很難不看到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粿條麵攤,粿條湯的口味有鮮甜清湯的,也有以乾性香料熬煮為底的褐色的湯頭,當然也有酸辣的,
也有加了釀豆腐而成為紅色湯底微酸的口味,
粿條有炒乾的,有煮湯的,咱先來聊聊乾的。
粿條,泰語發音很類似「音:guei diao 貴刁」的炒法依區域不同會有些微差異,但總的來講分成兩類,一類是大街小巷都看的到的
「泰式炒粿條Pad thai 泰文: ผัดไทย」,
另一類是出現在華人餐廳的潮州菜館「炒貴刁Pad See Ew泰文: ผัดซีอิ๊ว」
這兩道料理的用料都不同,
但相同的是從製作米線條到熱鍋快炒的方法都是始於潮汕移民的漢人。
咱先來聊聊「炒貴刁」,在台灣的廣式菜館或在香港的酒家茶樓都是用芥藍菜+切成薄片的牛肉(或海鮮或雞胸肉)來炒「貴刁」,再以蠔油+醬油或黑抽調味。
如今的泰國境內潮州菜館林立,菜單裡的「炒粿條」也是同上的炒法,
但在名稱上泰國發音稱作「Pad See Ew」,就是「用豆醬油炒」的意思
另一類的炒法是「Pad thai 泰語: ผัดไทย」
其中「pad」是音譯自泰語,是「炒」的意思,
「thai」是「Thailand」的簡寫,整句「Pad thai」是「泰式炒法」的意思。
這「泰式的炒法和炒醬油的炒法」在用料上有很大的差異,
「Pad thai」的調味必有羅望子醬的酸,有用薑黃染成黃色的豆腐乾,
以及濕濕的粿條改為乾乾的乾米條,
還有,很大的不同是起鍋前的那一把青菜,由「芥藍菜」改成「豆芽菜和韭菜」。如今這「Pad thai」成為歐美國家的遊客認識泰國菜的主要菜色之一,
如果你有遊歷到俗稱洋人街的「考山路」時,除了各式蟲餐之外,
有更多的小攤在攤子上炒著粿條販賣,
有人端著便利碗邊走邊吃,也有人在店鋪前階梯上席地而坐就吃了起來。
順帶一提的是有些泰式炒粿條的攤販會因應洋人口味上的變化,在泰式炒粿條裡多加了番茄醬及辣椒醬,使得色澤上偏紅,但那不是主流的口味
「Pad thai」的發展過程有一段留傳的故事,這故事有2個版本,
版本一:振興經濟 版本二:政治性「去中國化」的政策
版本ㄧ,
「經濟策略」:前總理貝·鑾披汶頌堪陸軍元帥(Plaek Phibunsongkhram)執政期間,為促進經濟發展鼓勵國人多食麵條,當時還流行傳唱鼓勵國人吃麵條的歌。
前總理貝·鑾披汶頌堪鼓吹麵條有益身體健康,而且所有的食材泰國都有,
他表示,如果每一個泰國人每天都能吃上一碗麵條,
以當時一碗粿條20泰銖計,那一天1.8千萬碗的總收入是90萬泰銖,
如此的消費金額能夠分配照顧到農民、漁民、小販…等, 是一種振興經濟的考量。
當時麵食在政策推行下蓬勃發展,堪稱「麵食百家爭鳴期」,
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麵條,
甚至誕生了很具代表性的泰國美食「泰式炒麵」(Pad Thai 泰文:ผัดไทย)。
版本二,
西元1942年(即75年前),拉瑪八世在位時,
華人的政經地位已凌駕威脅到泰國的純種泰族,
於是一連串的泰化政策延續1910年,暹王拉瑪六世的仇視華人的態度,
於焉頒佈,其中之一是民生吃食的「貴刁、粿條」的換裝大變身。
粿條,(潮語 :貴刁 )的米製品源於漢人,
熱鍋爆炒「貴刁」時以黃豆發酵的豆醬油及豪油調味,也是潮裔百年來的家鄉味,民生食品的創新發展,在在都是來自潮裔的功夫,
執政者為了要貫徹「泰化」兼「去中國化」,
當時的首相「鑾批汶・頌堪」便心生一計,
他辦了一個與米食相關的競技比賽,
於是充滿泰國味的「pad thai 泰式炒粿條」脫穎而出,
巧妙的把中國那種炒醬油的口味擠了下去,換了加羅望子加糖的口味勝出,
也就是另一種版本的的泰式炒麵開始流行。
探究其中的變化,其實脫不了中國的元素,
染上薑黃的豆腐干它還是漢人的豆腐干(Tao fou泰文:เต้าหู้)
韭菜(Kuicheai泰文:กุยช่าย)它還是漢人的韭菜,
從這些食材的閩南語譯音即知即便再大的變化還是離不開其本質的元素。
政治的操作想必是千變萬化的,
當政者無論是「關心民生」抑或是純粹要「去中國化」,
相信這樣的炒麵競技比賽已收到刀切豆腐兩面光的成效